
圖1 澄江動物群中保存有觸手和(或)消化結構的大型舌形螺

圖2 大型舌形螺複原圖

圖3 舌形螺可能的演化位置
(神秘的地球uux.cn)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雲南澄江動物群是研究寒武紀大爆發、早期後生動物演化和海洋生態係統結構的重要窗口。在過去的幾十年間,大量新類群被發現並構成了生命樹的主要分支。然而,一些屬種的建立主要基於不完整的化石信息,對其係統古生物學研究尚不充分,其中包括常以簡單錐管保存的疑難管狀化石大型舌形螺(Glossolites magnus)。近年來,隨著大量保存質量更好標本的發現,對其更準確的分類厘定成為可能,進而為研究該類化石的生物學屬性、古生態及譜係演化提供更多新信息。
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孫海靜副研究員等人通過對澄江動物群中大型舌形螺新收集標本的研究(圖1),厘定了其分類位置,並對該類群的古生態和親緣關係進行了深入討論。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國際古生物學期刊《古生物學論文》(Papers in Palaeontology)上。
大型舌形螺最早於1999年命名並被歸入軟舌螺動物,同年稍晚些時間,有學者將具有相似特征的標本命名為雲南薄氏螺(Burithes yunnanensis);本研究認為後者為前者的晚出同義名。此外,此次研究發現的新標本保存了此前罕有報道的觸手及內部消化結構。據此,研究者對大型舌形螺進行了藝術複原(圖2),並提出該類群為散居、營底棲固著生活的認識。
通過新的解剖學線索、柔軟的幾丁質殼體及口蓋的缺失,表明大型舌形螺並非前人認為的軟舌螺動物。根據現有證據研究提出了兩種生物屬性討論,分別為可能的幹群刺細胞動物和觸手冠動物(圖3)。同時,此次研究中係統關係深入研究也為動物門類多樣性起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數據。
本研究得到了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現代古生物學和地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等項目的支持。
論文相關信息:Sun, H.J., Zhao, F.C.*, Zhu, M.Y. Anatomy, palaeoautecology and phylogenetic affinity of tubular Glossolites magnus from the early Cambrian Chengjiang biota, South China. Papers in Palaeontology, 2022, 8(6): e1473. https://doi.org/10.1002/spp2.1473.
(责任编辑:襄樊市)